荆门日报记者 周小丹 通讯员 钟许 褚雯散户配资
阅读提示:湖北凯晖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双庆扎根一线17年,带领团队攻克氮压机振动超标等技术难题,通过设备参数优化年节电160万度,主导空分装置技改实现液氩量产,年增效益超700万元。其工作室以“导师带徒”培育8名技术骨干,斩获10项国家专利,诠释传统工业中的工匠担当。
近日,在湖北凯晖化工有限公司空分车间内,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双庆俯身调试氮压机控制面板,仪表盘上的电流数值从180安培缓缓降至160安培。这个在外人看来细微的参数变动,却是他眼中年省140万元电费的关键密码。2007年至今,这位从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的化工工匠,用17年时间在轰鸣的设备间书写着传统工业的创新故事。
“化工生产容不得半点马虎,每个参数都要精准控制。”这是林双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正在因为这句话,他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环节、每一个细节都十分认真仔细。
2020年空分装置投产初期,氮压机振动超标问题曾让生产陷入困境。林双庆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驻守现场,将设备参数拆解为37个维度逐一分析,最终通过优化控制逻辑不仅解决了振动隐患,更意外发现电流降低20安培的节能空间。
这场“意外之喜”成为团队技改的新起点——2022年,他们对空分装置进行系统性改造,将氧气纯度从99.5%提升至99.8%,实现液氩产品量产,年增效益超700万元,该项目更斩获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。与此同时,空压机电流再降20安培,年节电160万度,相当于40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。
从这时候起,“化工生产容不得半点马虎,每个参数都要精准控制。”这句常挂在林双庆嘴边的话,已逐渐化作工作室墙上《工艺规程》里的每一组数据,凝结着反复验证的“工匠精度”。
在凯晖化工,以林双庆命名的工作室不仅是技改阵地,更是技能人才的“孵化器”。
“林总总是带头攻坚,他教我们‘问题不过夜’。”公司技术人员王珣仍记得林双庆在工作中的坚持。这种“死磕”精神也催生出了丰硕成果:团队3年拿下3项专利,省级QC成果奖频频入账。
目前,工作室推行的“导师带徒”制度已培养出8名技术骨干——成员易传涛从普通电工成长为“科技明星”,参与6项实用新型专利;合成氨生产工邓万青连续在省市级QC成果赛中斩获特等奖。据统计,工作室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0项、省市奖项15项,2023年更带领班组摘下凯龙股份“四星级班组”荣誉。
走进工作室2000平方米的室内实训场,空压机、分子筛、氧压机等设备构成“微缩工厂”,墙上《“一设备一制度”管理办法》与《异常工况处置规程》时刻警示着安全生产的底线;室外3000平方米的实操场地,则成为团队演练技改方案的“试验田”。公司构建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更为匠心传承提供沃土:从“新型学徒制”定向班到“技能人才评价中心”,从内部聘任的高级技师津贴到每年的技能比武,工作室成员在“理论-实操-创新”的闭环中快速成长。2023年,公司与荆门技师学院开设的定向班,让60余名员工通过“校企双师”培养获得职业资格认证。
“敬业、专注、精益求精,这不是口号,是刻在每个凯龙人骨子里的基因。”公司负责人李家兵望着工作室墙上的荣誉榜单感叹。如今,空分车间的仪表盘上,160安培的电流数值仍在稳定跳动,而白板上新的技改方案已勾勒出轮廓——在林双庆和他的团队手中散户配资,传统化工的转型升级之路,正由一个个“从20安培到百万效益”的故事不断续写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